发刊词丨智能时代的行动指南
所有人都面临着思维方式的升级。
未来的时代,又将是一个“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的时代。
这里面的武器,并非是计算机,而是思维方式。将这种思维方式用于工作和生活中, 就是一种方法论。具体地讲,这是一种适应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和人本能的思维完全不同。
学习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在今后智能时代赢得胜利的唯一方式。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Google 能够长期稳健地发展,就是受益于具有比别人更好的方法论。
第001封信丨职业天花板来自认识的局限性
这些人和企业所缺失的是什么?其实是一种新的认知,一种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 我把它叫做计算机思维。
为什么叫它计算机思维呢?
简单地讲就是和常人思维完全不同的一种方式。
我们常说今天是后信息时代,或者即将进入智能时代。很多IT从业者的思维方式并没有跟上这个时代,这是他们很难在这个行业里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
第002封信丨 思维方式决定商业模式
从小数量总结出来的方法无法应用到更高量级的问题之上。很多时候他们把这种思路用到解决大问题之上,事情就做不好了。这种情况在IT人士中很常见。
在计算机这个世界里,几乎任何常见的问题都已经有了优化过的答案,作为从业者,首先要擅长使用专业人士给出的,验证了无数次的答案,而不是自己凭着生活 经验拍脑袋想出一个做法。
新闻多得靠栏目分类已经无法解决了,今日头条不得不靠个性化筛选新闻。 新闻门户网站的每况愈下和今日头条的兴起,实际上就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对决。
可以讲,对数量大小的认知决定了商业模式,也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第003封信丨工程思维:直觉和极限
身处智能时代,很多人都在想人工智能是否是万能的,特别是在它发展很快的时候。
直觉和生活常识非常有用,但是有时缺乏知识的直觉会欺骗我们。
需要跳出问题本身。这就如同你看蚂蚁的爬行轨迹时,不能跟在它的后面,而要从它的上方看。所谓掌握工程思维的技巧,就是要比生活超越一个层级。
第004封信丨为什么计算机不是万能的
图灵设计的这种方法,是一个数学模型,后人称呼它为图灵机。今天所有的计算机,包括全世界正在设计的新的计算机,从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讲,都没有超出图灵机的范畴。
至于21世纪的电子计算机,里面电子的运动其实等价于机械运动。图灵同时猜测人的意识来自于测不准原理,这是宇宙本身的规律。
图灵从此得出结论,计算是确定的,而意识可以是不定的,两者不可能划等号。
答读者问 01丨什么是计算机思维?
- 大和小
- 快和慢
- 多维度和单一维度
- 网络和个体
-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
- 全局和局部
- 成本和表现
两个原则:
- 等价性原则
- 模块化原则
一个产业早期领导者选定的商业模式对这项产业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如果不是雅虎,互联网很可能像汽车一样在相当长时间里只能是有钱人的奢侈品。
只有质的飞跃才能造就新的主导者,取代原有公司,Google的技术在当时符合这个条件。
第005封信丨量级和职业发展
量级简单地讲,就是芝麻、橘子、西瓜、大象、大山、地球、太阳、银河系这样大的差别。
小量级和大量级的东西放在一起,前者必须被忽略掉,只当不存在。
几个小量级的东西放在一起,远比不上一个大量级的东西。
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从自己的To Do List上删掉。
没有经验的人则是什么问题先来就先解决什么问题,以至于可能费力不讨好。
成就 = 成功率 x 事情的量级 x 做事的速度
在职场上,大部分人做不到的,是提高事情的量级。
第006封信丨在边界里面做事情
在边界里做事情,不仅在计算机行业如此,也适用于所有的工程领域,很多时候在 经济学上也都是如此。这是一种工程思维,也是让我们做事情事半功倍的方法。
标准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在边界内尽可能地做好事情。
面对同样的边界,有的人在边界内玩出精彩,但是也有的人总幻想边界很容易突破,最后处处碰壁。
孔子讲随心所欲不逾矩,只有不逾矩,才能随心所欲。
第007封信丨苹果成功的奥秘:从科学和技术的区别说起
科学和技术是紧密相连的,但并非一回事。
研究科学是科学家的事情,把科学变成技术(今天这在美国叫做translation,即翻译的意思)再变成产品,主要是工程师的事情。
工程思维和科学上一定要分出个对错的思维是迥然不同的。
苹果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 了解时代的技术边界。
巴菲特常讲,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其实就是为自己的投资划定了一个边界。 - 技术没有公司边界和国界。
- 由于在技术上不越界,并且采用开放心态,苹果基本上不做基础研究。
- 在边界内,整体上做到最好。
第008封信丨 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它的下面开始做起,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
在工程上,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
计算机的一个极限,就是理论上图灵机的极限,以后我还会讲到两个边界,摩尔定律给出的物理上的极限,以及冯·诺依曼系统结构给出的设计上的极限。
有了基线,知道了极限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说阶梯。
工程师和科学家有一个不同,科学家常常是告诉大家这件事可以做,但是工程师要明白怎么做。
工程师的工作,其实就是找到或者编织攀登绳索的工作。
答读者问 02丨如何用计算机思维解决问题
史教授对计算机思维的观点总结一下,就是这样三句话:
- 宏观:找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对应;
- 中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做到全局最优;
- 微观:合理组织和利用资源,凡事留有余地。
学习要有目的,并且有意识地主动应用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边界,既是约束,又是限制。有一句话叫“戴着镣铐跳舞”,这就是边界意识强烈的人的特点。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有动力的人应该成为引擎,有经验的人应该成为刹车。
我们需要不断地探寻怎么做的方法,也要不断地了解什么事情不能做,这样我们才能驾车自如。
第009封信丨上帝喜欢笨人(上)
我有时在想,如果我临终前能够留给后人一句话,只有一句话,概括我一生所有经验的精华,那么这句话该是什么呢? “上帝喜欢笨人。”
第 010封信丨上帝喜欢笨人(下)
第 011封信丨笨人威灵顿VS天才拿破仑
第 012封信丨一生的五件事
如果能给晚辈更多的一些建议的话,按照我现在的认知,我觉得人一生必须做五件事。
第一件,恋爱、结婚、生子。 这件事本来不是问题,是人的本能。
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可是独一无二的,既不能由别人代替,也不可能在以后有时间补上。以后有时间,就等于是说永远没有时间。
中国人喜欢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西方人则会将他们视为上帝所赐给父母 的礼物,心态上会略有差别。
第二件,尝试一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至少有一点像样的兴趣爱好。
第三件,回馈。
第四件,有一个信仰。
信仰最能够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一个有信仰的人,如果知道自己是对的,就不怕恐吓, 敢于行动。
第五件,留下遗产。
答读者问 03丨敢于承认傻,才是自信的表现
对于 “上帝”的敬畏,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体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自己,认识自己,把自己放到周围人中,以及在社会上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是否承认,我们的认识永远有不足,永远有一种超越我们自身的力量必须敬畏,我们对道德原则和法律必须遵守。
周末放送丨 Google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群众路线
早期Google一共没有几个人,到 1999年拿了KPCB和红杉资本几千万投资时,也不过区区一二十位工程师,所以Google强调的一直是以一当百。
Google的创始人和执行官们并不同意“三个臭皮匠能凑成一个诸葛亮”的说法,在他们看来,再多的臭皮匠也起不了诸葛亮的作用。
Google前工程副总裁罗森毫不讳言地宣称,我们只需要天才,从而能够找到各个部门这么多的优秀人才。
关于避免耍小聪明、简单踏实做笨人的思考,我的心得是:做事要想着“重复博弈”,做人要给“冗余信息”,掌握这两点,就不至于去钻小聪明。
做事要想着“重复博弈”,每做一件事都是在累积信誉,因此即便知道耍小聪明能多挣几个钱,也不要抄小路,因为这次的博弈,会导致下次博弈别人不愿跟你合作。、
做事情不在于开了多少个头,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
靠谱的人不仅上帝喜欢,周围的人也愿意合作。
从信息论来看做人态度:想要让别人充分理解你的想法,不是对他大声说,而是多说几遍;想让别人信任你,不是对他耍小聪明,而是多用笨方法。
做人处世,看的是信用,重复博弈和冗余信息,正是增加信任最好的方式。
第013封信丨超越免费(上)
互联网传播的本质,其实它就是起到了一个巨大的复印件的作用。
提供有用的信息 是根本,重点落在“有用”二字上,而不是信息上。
免费看似给了小公司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其实却让小公司根本发展不起来。
免费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过去一些东西有稀缺性,不得不购买,这时免费就变 得特别吸引人。当那些东西不再有稀缺性时,再免费就没有意义了。
超越免费的第一条是制造一种稀缺性,而这需要产品、服务本身具有一种难 以复制的特性。
第014信丨超越免费(中)
通过时效性来超越免费。
让自己成为具有时效性的人才,而不是廉价的人。
超越免费的第三个办法是个性化。
第015封信丨超越免费(下)
超越免费的第四个绝招是提供可用性(易理解性)的产品和服务。
在任何时代能够把事情解释清楚不仅是一个有用的本领,而且是一个很赚钱的生意。
超越免费的第五个绝招是提供可靠而易用的服务。
人通常能忍受短期的痛苦,但难以长时间接受哪怕轻微的痛苦。
超越免费的第六个绝招是具有数据黏性的服务,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特点。
第016封信丨他人的关注可能很不值钱
把精力花在那些根本不值得关注的事情上,也是一件收益极低的事情。
优质的、有自己观点的内容的重要性。 目光聚焦的地方,金钱未必能来。
对于商家来讲,重要的是所谓的ARPU值,也就是每用户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答读者问 04丨教会徒弟,会饿死师父吗?
周末放送丨佩奇和布林—Google的绝代双骄
佩奇和布林虽然年轻,却处处表现出知人善任的用人艺术,对技术发展准确的判断和独到的商业眼光。
Google成功的直接原因是通过关键词广告打开了互联网的广告市场,而策划和实施这个项目的便是佩奇。
微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盖茨对于微机发展方向的把握,并引导整个行业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而在互联网时代,佩奇和布林对于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把握得比其他公司的领袖更准确。更重要的是,他们将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从浏览转向了搜索,在这新的游戏规则下面,Google抢到了和以前门户网站竞争的制高点。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概念——价值链分析。
从整体价值分拆出每个环节的价值,找到突破点,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一个行业内,每个职场人都应该了解:
- 你所在的行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 你提供哪个环节的价值?
- 做好这个价值链,需要你有什么能力?
第017封信丨美国VS中国,在哪里生活更好(上)
美国中等以上的家庭,家庭观念比中国人要强,中国人强的是家族观念,不是家庭观念。
美国人做事总是要事先计划好,按部就班地做,很多计划一做就是一年,中间要想插进去事情很难。
第018封信丨美国VS中国,在哪里生活更好(中)
美国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比较大,不仅是物理距离,还包括心理距离。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隐私的看重。
在中国文化中,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财产,而在美国的文化中,他们认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识。
第五个差异反映在公私分明上。
美国的公私分明首先体现在时间上。
美国人公私分明的另一个表现在于,更看重利益,而不是交情。
第六个差异在于主动性。
主动管理好 自己生活的社区在美国是很重要的。
第019封信丨美国 VS中国,在哪里生活更好(下)
移民美国的人要能接受当地的新东西。
我一般都会讲它的感恩文化让我很喜欢。
生活的目的是否明确 这个问题如果换一句话说,那就应该是:我能为美国社会带来什么,我需要美国社会给我什么。
是否认同小家生活的重要性。
最核心的就是要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再决定到哪里生活。
第020封信丨是否该出国读书:中美教育全面比较
我个人认为,给孩子标准答案,是扼杀了很多中国年轻人创造力的原因之一。
答读者问 05 | 留学生怎样更好地融入美国?
必须明确,改变不等于创新,即使执行者自己感觉是往好的地方改。
改变有好的,有坏的,还有没必要的。最后一种最多,第一种非常稀少。
回信精选 | 人生赢家懂得把握动态平衡
第021封信 | 莎士比亚的智慧之二
第022封信丨 2017年总结
第五件事是出版了两本书——《见识》和《文明之光》第四册。
第023封信丨 2017年所做的减法
至于生活轨迹到没到改变的时候,我通常用的依据是哪一种选择对长远来讲可以产生叠加的效果。
第024封信丨 2018年的计划和对未来五年的展望
五年内中国和人工智能相关产业 (包括大数据的应用,智能制造,智能监控) 的 产值至少会和今天的互联网相当。
在中国,仅公安部门安装的摄像头就有300万个,这些设备目前只有录像和摄像功能,今天这些摄像头都必须换成能识别人脸,甚至能识别行为的智能摄像头,而这件事情已经开始了。目前智能摄像头的价格是每个一万元左右,大家可以算一笔账,这个很小领域的市场有多大。、
第025封信 | 粗调和精调:从一道 Google的面试题谈起
第026封信 | 微软为什么面试这道题:井盖该是圆的还是方的?
世界上大部分问题只有好和不好的答案,没有绝对正确和错误的答案。一个好的答案,是从事实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得到的。
第027封信 | 微软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高盛
在职场上,我们特别要懂得借助别人的帮助工作。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总是自己一 个人试图解决超出自己能力的问题。
从高盛选拔年轻人的方式中,我看到了这样几个原则:
- 基本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这就如同我在上周讲到的大学生总得学一点专业技能。与人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需要的,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大学四年需要把一个懵懵懂懂的人变成一个社会的人的原因。
- 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比知道答案更重要,这一点高盛和Google、微软没有什么区别。
- 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如果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问题,应该求助于别人,而不是自己傻干蛮干。中国人在跨国公司里常常遇到所谓天花板的困惑,根据我的观察,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善于求助别人。
第028封信 | 信息时代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晶体管发明者肖克利的经验教训
肖克利是一位极有天赋的科学家,但是骨子里非常傲慢专横。
事实证明,肖克利既不是好的领导,也没有商业远见。他将努力方向放在降低晶体管成本,而不是研制新技术上,这让他最终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来信补充 | 智能时代,美国哪些行业在快速萎缩?
从全球 的范围来看,有三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 很多地区丢掉的工作永远回不来 (至少到今天依然如此)。
- 即便在受益的地区, 完成劳动力分布的转化至少需要一代人, 甚至需要两代人的时间。
- 新的职业未必比过去老的职业挣钱更多。
美国正在快速萎缩的行业:
- 制造业,萎缩比例在 42%-65%。
- 各类销售和租赁,萎缩 45%-92%。
- 媒体、出版和相关产业,萎缩 44%-60%。
- 各种中介,以及一些租赁服务,萎缩 45%-55%。
- 你可能想不到,居然是金融服务,在它的一些细分领域, 萎缩了43%-46%。
答读者问 07 | 聪明人和笨人
天赋并不等于生下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不可能不经过任何训练自然就有的。
中国人有一个普遍的毛病,就是心太急,很多训练,包括思维方法的训练,都是一个慢功夫。
笨不等于智商低,而是说做事情有板有眼,不投机取巧,严格遵循制度。
第029封信 | 发明背后的逻辑——飞行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即便从理论上证明了一件事情不可能,但是在此之后依然有人试图改变一些条件,作否定理论极限的尝试。
人类在早期飞行上的努力之后,我把它精炼为这样五个知识点:
- 人总是觉得越得不到的越值钱。
- 很多人质疑中国走模仿的道路,但其实模仿是人类学习的第一步,这本身没有什么可耻的,真正可耻的是走不出模仿,永远模仿 。
- 很多违背理论的行为,源于我们感性的想法和做法, 有些时候会引导人们前赴后 继,一代代地尝试着失败。
- 要勇于承认错误,这样才不至于在错误的道路上滑得太远。
- 成功的发明要等到风云汇聚,各种条件都成熟, 这一点我明天还会讲。
第030封信 | 莱特兄弟成功的关键——不打无准备的仗
世界上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发明,都需要能够重复性地获得成功,不能时灵时不灵。
莱特兄弟从控制风筝的方法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飞机控制机翼的操作杆。这是思维方式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飞行控制问题上的思维摆脱了原先的模仿,而进入到从原理出发进行发明的阶段。
- 试验和测试非常重要, 而这一点是很多人(特别是中国工匠)所忽视的。
- 人的人性是喜欢做新的东西,匆匆忙忙就使用,而不喜欢反复测试。
- 成功最重要的是靠走出模仿。
- 我们不能不承认,命运和运气的作用。
从重大的发明需要经历两波甚至更多的失败,才能获得最后的成果,而发明的功劳总是给予最后一个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