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第103讲 | 货币的起源
整个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其实是协调的问题,而协调的核心手段,就是货币。
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点,就是整个社会是如何通过货币来达成合作和协调的。
货币非常有用,而它之所以有用,在于人人都觉得它有用,人人都觉得别人愿意接受它。
货币的作用:
(1) 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
货币代表着机会,多挣钱不代表人们爱的只是钱,钱多只代表人的机会更多、选择更多。至于一个人怎么使用这个机会,是个人的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
(2) 降低质量检验成本
没有货币,我需要成为天下所有商品的质量检验者;有了货币,我只要能够检验货币的真假就行了。
(3) 增加市场交易量
货币的第三个作用,是在货币的第一和第二个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104讲 |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
劣币驱逐良币符合经济效率。
货币之所以有用,就在于人们相信它有用;而只要人们相信它有用,它就不需要用那么高质量的商品来充当。
第105讲 | 通货膨胀的根源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增长。这里的“物价”指的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而是指一般的物价总水平。
通货膨胀的概念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它指的是总的物价水平;
第二,是持续的增长,不是暂时的增长。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其中一个很常见的叫“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第106讲 | 通货膨胀的过程
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摊匀的现象被称为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
周其仁老师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解释这种现象,文章的题目是《货币像水还像蜜》。每当货币增发时,这种像水又像蜜的过程就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影响:
(1) 通货膨胀让人做出错误决策
(2) 通货膨胀具有转移社会财富的效果
(3) 通货膨胀与商家涨价无关
(4) 通货膨胀是一种无形的税收
第107讲 | 通货膨胀与失业
如果政府反复地使用通货膨胀来对付失业,失业率就降不下去了,到时候有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同时并存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滞胀——既存在通货膨胀,又存在经济停滞的现象。
第108讲 |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
货币不是中性的
奥地利学派认为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
社会机制是人们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事前计划的结果
财富的总量总在变化,货币的总量也在变化,让他们之间取得一个恒常不变的关系,是不可能做到的
实施自由发钞,发钞银行就会有竞争关系,谁乱发钞票谁的货币价值就会贬损,谁的货币就会不被接受,谁就会被淘汰出局
第109讲 | 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需求突然发生变化,而生产未跟上,所以导致竞争状态失衡
第110讲 |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看经济周期
通货膨胀就是由于货币超发导致
货币长期中性论
制造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失业率
第111讲 |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real business cycle),则又往前走了一步,它甚至认为经济周期本身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政府连管都不应该去管。
冲击无所不在,而经济体当中,每一个个体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对新的冲击做出反应。这一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滞后、迟钝期。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一切被前面的经济学家描绘为调节缓慢、反应不够充分、市场无效的现象,其实都是正常的。
有些失业现象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生活中到处都是冲击,要应付这些冲击,人们的反应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不是全面的,而是渐进的。这本身就是合理的。额外的干预不会解决问题,而只会产生新的问题。
第112讲 | 聪明人为什么会彼此不同意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四大原因: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而我们研究的宏观经济现象本身,数量又是有限的。
第二,在于宏观变量本身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三,是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
第四,是人类恐怕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应付不确定性。
风险和不确定性:
所谓的风险是那些我们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的或然性,即我们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你掷一个骰子,有多大的可能出现1,有多大的可能出现2
不确定性,指的是那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比如500年前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想象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这些事情,所以根本谈不上去计算这些事情发生概率的问题。
第113讲 | 选举由中间派说了算
在投票的情况下,公共选择的结果相当于中位数,由中位数决定;而在市场里,公共选择的结果则由平均数的位置决定。
第114讲 | 阿罗不可能定律
选举不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见,因为不同选择方案会有不同的选择结果,会议等等组织形式可能已经早都安排好了选举方案,以为的的公平可能只是别人的局。
公平的选举用钞票来选择会更加公平一些。
第115讲 | 民主为何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
在讨论民主投票制度的优劣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经济学的这个重要而独特的视角:
人们在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变得理性,在不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放纵自己的无知,就会放纵自己的感情和偏见,去支持那些无效的经济政策,让自己错误的观念、不负责任的观念对别人造成影响,产生巨大的外部负效应。
戴雷科特定律: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并不是穷人而是中等收入的人。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个社会最穷的人,他们的知识、时间、精力致使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往往很不够,他们根本没有意识、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替自己说话。
而社会当中最有钱的人,他们也不屑于过多替自己说话,他们不在乎多交那么一点税收。
而社会中处于中等收入的阶层,他们有很大的积极性,他们有很强的动机和能力,通过选举为自己说话,为自己办事。
结果是社会上最富和最穷的人,共同补贴了社会上的中产阶级。
第117讲 | 脱贫致富之路知易行难
让穷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
第118讲 | 中国做对了什么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取得这么伟大的经济成就,最重要的是做对了四件事情:
(1)给重要的资产确权;
(2)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3)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4)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让中国人民直接参与了国际化的大合作。
什么才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
地道的经济学思维,是对包含人性的因果规律的探索。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字不重要,术语不重要,结论也不重要;是想象力重要,是视角重要,是推理重要,而权衡更重要。
何谓地道经济学思维:
(1) 可证伪的才是地道的
(2) 与生活相关的才是地道的
(3) 看见看不见的才是地道的
好的经济学思维不追求某种单一维度上的最大化,它追求的永远是在各种选项当中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平衡。
(4) 能分辨原因和结果的才是地道的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发展得非常蓬勃,叫计量经济学,它专门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5) 能分辨事实和语言的才是地道的
我们要重视那些经济发展的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规律,要做那些顺应这些规律的人,不论提出什么样的说法、理论、口号,语言都不重要,语言所包装的行为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才是重要的。
(6) 能分辨愿望与结果的才是地道的
(7) 能分辨个体与全体的才是地道的
(8) 能分辨个体与全体的才是地道的
在逻辑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说的是适用于个体的不一定适用于全局。
(9) 牢记基本事实的才是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