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信息不对称 谁的话语权更大
第079讲 | 柠檬市场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欺骗,偷懒,逆向选择,道德风尚,敲竹杠
市场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买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体的品质。
阿克罗夫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要把自己彰显出来,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哪一件是高品质产品、哪一件是低品质产品时,他们就会离场,卖家也同样会离场,市场就会崩溃。
商品质量有高低之分不要紧,问题是怎么把商品的品质准确地体现出来,这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
第080讲 | 何谓优质
在经济学里,优质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匀质。换言之,不是说厂商能把产品的品质做到多好,而是说产品的品质要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同一批产品当中,一件产品的品质,跟另外一件产品品质之间的差距不能大,而且差距越小越好。
对消费者来说,并不是质量越高越好,也不是价格越低越好,而是价格和品质要相当,成本和收益要相当。这才是他们最看中的品质。
第081讲 | 重复交易与第三方背书
人们是通过哪些办法逐渐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障碍的呢?
- 第一个最常用的办法,是重复交易。信任起源于重逢,克服信息不对。
- 第二个办法,是通过第三方的背书。买家和卖家互相不信任,但如果他们都认识一个中间人,通过中间人担保,买家和卖家就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障碍。
- 要提高信任程度、克服信息不对称,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增加产品的附加成本。人们也会根据一件产品所配置的附加值高低来判断这件产品质量的高低。餐厅里的餐具如果是用银子做的,那么它请的厨师手艺应该不会太差,否则就糟蹋了这么高档的餐具。
第082讲 | 担保、延保与共享合同
质保、延保和收入共享合同。
通过质保,我们可以让消费者帮助发现质量问题,有效降低质检成本;
通过延保,商人也可以把那些对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的消费者甄别出来,让他们承担更高费用,从而让产品的生产成本与收益更加接近;
而收入共享合同,则可以鼓励合作各方尽力保证自己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第083讲 | 沉没成本、人质与抵押
如果我们故意付出一些不必要的沉没成本,就会让别人觉得我们打算长期干下去,不会事情做到一半就走人,就能够取信于人。
喝酒也是获取信任的办法。
以人质与付出抵押取信于人。
互相分享一点秘密,互相交个底,说点自己以前见不得光的事情,那也算是一种无形的抵押。
第084讲 | 广告代言与形象打扮
那么巨额广告的作用究竟在哪里呢?
厂商花巨额资金做广告的作用,就是通过明星来把钱挥霍掉,从而取信消费者,以此来表明自己不会欺负消费者的决心。
这些被挥霍掉的钱,最后是由消费者支付的,但它买来了厂家的商誉,买来了厂家持续监督产品质量的积极性,买来了消费者的安心,钱没白花。
第085讲 | 特许经营合同中的强者和弱者
特许经营:很多独立的店铺参与经营同一种产品。
负的外部性:自己虽然得到了一点好处,但是和自己有关商家或者集体受到了损害。
每一种长期的存在都有他的理由,即使不公平的存在也有其背后的原因。
第086讲 | 如何保障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质量
零部件产品与管道产品的区别?
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手机,它们都是零部件构成的产品,每一个零部件都是可追溯的。
另一类产品不是零部件产品,而是管道产品。 以我们最常喝的牛奶为例。一瓶牛奶有问题,可能是包装盒造成的,可能是运送的过程造成的,可能是加工的过程造成的,生产的不可追溯性,提高了质检的难度,降低了品质的可靠性。
以垂直整合保障管道产品的品质。
规律就是:如果半成品或者成品的检验成本比较低,换手的次数就可以多些,就可以进行更细的分工;相反,如果品质检验的成本比较高,就需要更多地进行垂直整合,减少中间环节。
损失掉一部分品牌的多样性,换来的是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么做可能是现代社会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的一种趋势。
第087讲 | 婚姻经济学
一夫一妻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成功男人限购的政策,它的效果是财富转移。它让女人的选择范围减少了,让成功的、更有吸引力的男人的选择减少了,而让那些年纪较轻、收入较低的男人处境变好了。
第088讲 | 汉德公式
在自己的船受到意外碰撞产生损失时,是否承担责任,则取决于这样三个因素:
(1)这艘船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2)这艘船发生意外的严重程度;
(3)他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成本。
把避免意外的成本记作B,把产生意外的概率记作P,把意外所产生的损失记作L,那么船主应承担责任的条件就是B<P×L。这就是著名的汉德公式。
第089讲 | 监管要看边际效应
汉德公式中有三个变量:避免意外的成本、产生意外的概率、意外所产生的损失。
如果避免意外所付的成本低于意外发生的概率乘以意外发生以后产生的损失(预计的损失),那么具有避免意外义务的人就应该承担责任。
“严格责任”的概念在产品安全案件中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厂家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担负严格责任就成了常态。
“严格责任”做法的合理之处:
因为一件产品销售给千家万户,每一位顾客都有不同的使用场景,如果用玻璃瓶装的可口可乐,在一些比较正常的状态下也会发生爆炸,那就要求每一位顾客都成为专家,对气温、压强、搬动的程序等,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否则意外就难以避免。这样,整个社会避免意外发生的成本也太高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们要盯住的,永远不是某一个指标的最大化,而是多个指标之间的平衡。
换句话说,我们要盯住的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平衡。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度,因为过分的安全、过大的责任也会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
第090讲 | 监管本身也要引入竞争机制
所谓强制披露,是指政府命令厂家把产品的所有副作用清楚地列出来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来做决定。
强制披露令为何失败:
第一,很多人对文字和数字不敏感。
第二,信息负担过重。
第三,决策厌恶症。
一开始看起来既受学者、消费者欢迎,也受监管官员欢迎的强制披露令,事实上在实践中很难达到它的目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原因在于我们通过强制披露令想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不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专家,而是通过分工、交易的办法,让那些专家来提供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服务。
垄断性的监管机构很难在信息高度复杂的社会里,为情况多样的消费者做出正确决定。
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为监管引入竞争。监管机构不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是应该多家竞争。